配资平台正规 《故宫生活志》:琉璃瓦下的烟火气_饮食_紫禁城_八珍糕
今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在大众的认知里,故宫是庄严肃穆的皇家宫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它是明清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配资平台正规,是当时中华大地最权威的地方。但在这红墙黄瓦之后,也有数以千计的人生活在这里,每日在这里奔走,那么住在紫禁城里的人,他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古建专家周乾所著的《故宫生活志》,为我们揭开了这层面纱。
这本书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献资料,以故宫为叙述主体,采用史料及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起居、饮食、行乐、节俗为线,结合300余幅故宫实地建筑摄影和珍贵文物、历史档案图片,解读明清宫廷生活的种种细节,描绘恢宏神秘的紫禁城画卷,全方位还原真实的明清宫廷生活。
《故宫生活志》 周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展开剩余84%清光绪黄云纹缎犬衣
地下层水井
乾清宫家宴
皇帝后妃们的“毛孩子”
偌大的紫禁城,对于长居其中的皇帝和后妃们而言,难免有些孤单。这时,“毛孩子”们便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温暖慰藉。谁说现代人才是“铲屎官”?明清帝后们的宠物情缘,其投入之巨、情感之深,足以让今天的宠物博主们望尘莫及。
明清两朝皇室对狗的喜好各有不同。明朝皇帝多养“细犬”,这种狗原产于山东一带,头窄颈长,四肢纤细,身形苗条,奔跑能力和耐力超强,弹跳力也十分惊人,在狩猎中表现出色,还具备很强的护卫能力。故宫博物院藏的明代绘画《四犬图轴》中,就有一只显眼的细犬在牡丹花下小憩。
宣德帝朱瞻基曾画过一幅《双犬图》,画中两只狗一只叫“赛虎”一只叫“赛狼”,这两只细犬是祖父永乐帝朱棣所赠。朱瞻基每次随祖父打猎,它们都形影不离。这两只狗极为通人性且骁勇,发现猎物便奋不顾身冲上前,直至主人捕获猎物。可惜的是,一年秋天猎虎时,它们为救主人惨遭猛虎咬死。朱瞻基悲痛万分,绘下《双犬图》挂在宫中以作怀念。
满人尚武,爱狗之风更胜前朝,清代紫禁城中还专设了狗房。书中提到,雍正帝不仅亲自设计、督办爱犬的衣物,甚至到了连奏折都挡不住他“云撸狗”热情的地步!他曾督促给自己的狗做麒麟服、老虎服、狮子服去装扮各种形象。想象一下,威严的帝王伏案批阅奏章间隙,心中挂念的却是爱犬的新衣是否合身,这份反差萌实在有趣。
权力巅峰的慈禧太后,对哈巴狗宠爱有加,她在紫禁城后花园养了一千多只哈巴狗,还给每只狗都取了名字,如毛色纯黑的小母狗叫“黑玉”,全身乌黑、四肢雪白的小公狗叫“乌云盖雪”。她对爱犬的宠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书中记载了一个生动的细节:早朝途中,听闻爱犬生产,她整个早朝都心神不宁,收了奏章后也没看,急匆匆退朝,换上便服去探望刚刚生产后的爱犬!这“为狗早退”的劲头,与现代打工人偶尔为爱宠请假的心情何其相似。嘉靖帝的“金棺葬猫”则展示了更早时期帝王的宠物奢靡。这些故事生动说明,在森严的宫墙之内,帝后们也有着与普通人无异的、对陪伴动物的柔软情感寄托。
既吃食材也吃文化
“民以食为天”,皇家也不例外。《故宫生活志》自然不会遗漏这最具烟火气的部分。膳房“流水线”与饮食安全:书中虽未详述具体菜式,但提到以“饮食”为主线。庞大的宫廷人口,意味着御膳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后勤保障系统。可以想见,书中会涉及食材的采办、庞大的厨房分工、严苛的饮食安全制度。这简直就是古代版的行政主厨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规模化和制度化程度令人叹服。
宫廷饮食规矩多,流程繁琐,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制作饮食的大厨们还会根据不同的要求不断完善调整配方。比如,八珍糕作为一种中华糕点可谓声名远扬,直到现在八珍糕的知名度也非常高,而八珍糕的推广全靠一个人那就是乾隆皇帝。八珍糕的配方自明代就有,而乾隆帝根据自己的口味修改了配方改为:由党参、茯苓、白术、薏米、芡实、扁豆、山药、莲子肉这八味药材研成细粉,再加入白糖,与糯米面一起和成面糕,然后上锅蒸制而成,修改了之前八珍糕的药理作用。这八味药材具有补脾养胃、益气生津的功效,对于饮食不规律、脾胃虚弱的乾隆帝来说,是绝佳的养生美食,乾隆帝不光喜欢吃,还乐于上手DIY改善配方。
现代人爱喝奶茶,古代故宫中也盛行着奶茶,只不过那时候人们爱喝的奶茶是咸口,是用牛乳、黄茶、青盐和玉泉山水熬制而成的。喝起来很有讲究,在清代皇家各种典礼筵席上,奶茶都是作为赏赐赐予有功之人。日常餐饮中,清代宫室也习惯用奶茶佐餐,比如,刚才介绍的八珍糕,如果干吃的话,非常噎人,难以下咽,但有了奶茶的话,就成为人间美味了。
皇家吃喝除了好吃之外,主要还求个营养、讲究。营养那是食材带来的珍贵养料,而讲究多是吃背后的意义。比如,在吃喝方面雍正是著名的苦行僧,网络上流传雍正滴酒不沾,这并非事实。书中介绍雍正帝并非完全不饮酒,只是可能不像其父康熙或弟胤祥那样豪饮。他饮酒的目的更多是重视酒的保健作用,希望长生求仙问道的雍正,将酒视作滋补养生的修行。尽管雍正帝不喜欢,但背后的这些意义让他难以割舍。历史人物的形象常被简化或标签化,真实的个体往往更复杂、更生活化。雍正也会在政务之余,小酌几杯,假装弥补了消耗的精力。
除了这些美酒佳肴,宫廷饮食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细节。比如,皇帝吃饭讲究“吃菜不许过三匙”,这并非皇帝不能多吃喜爱的菜品,而是出于安全考虑。皇帝的饮食关乎社稷安危,为防止有人知晓皇帝喜好后,在食物中做手脚,所以每道菜皇帝最多吃三口,随后便会被撤下。这一规矩也体现了宫廷生活中对安全的高度重视。
紫禁城的娱乐生活
在忙碌的朝政之余,明清皇室成员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宫廷戏楼便是他们重要的娱乐场所之一。畅音阁大戏楼是故宫里最大的戏楼,其建筑设计精妙绝伦。没有现代音响设备,戏台上的声音却能传得很远。这是因为畅音阁大戏楼在建造时运用了独特的声学原理。作者亲自到畅音阁探究奥秘,发现戏楼的顶部设有藻井,犹如一口倒扣的大缸,底部设有地井,寿台木地板下有地下层,这一层与地面之间搭了一层木板,仅留一个出入口,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地下层的中央和四角各有一口井,中央的井中有水,其余四角是空井。这就形成了畅音阁的“音响”,演出时,演员的声音通过天井和地井的共鸣,能够产生环绕音效,让整个戏楼的观众都能清晰地听到。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皇室成员都会齐聚畅音阁大戏楼,欣赏精彩的戏曲表演。戏曲种类繁多,有昆曲、京剧等,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在戏台上唱念做打,为皇室成员带来一场场视听盛宴。
射柳也是宫廷中一项备受喜爱的娱乐活动。射柳通常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举行,参加者骑马持弓,在奔跑过程中射向柳枝,参赛选手们不光要射中柳枝,还要用手接住才算获胜。这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骑射技巧,还具有一定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比赛时,众人身着盛装,在空旷的场地中策马奔腾,场面十分壮观。获胜者会得到丰厚的赏赐,如金银珠宝、珍贵字画等。这项活动起源于游牧民族,盛行于宫中却不是在清代,而是在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帝朱棣组织皇亲大臣一同射柳,那天,十四岁的朱瞻基表现不俗,每射必中,朱棣十分高兴。那天还传出了朱瞻基巧对对联的佳话,朱棣给出上联:“万方玉帛风云会”,朱瞻基叩首对道:“一统山河日月明”,给朱棣乐坏了,君臣爷孙其乐融融。射柳活动在宫廷中经久不衰,既体现了皇室成员对骑射技艺的重视,也丰富了他们的娱乐生活。
此外,宫廷中还有斗蟋蟀、放风筝等娱乐活动。斗蟋蟀时,皇帝和后妃们会挑选自己认为最勇猛的蟋蟀,放入特制的蟋蟀罐中进行争斗,观看蟋蟀之间的激烈战斗,为它们加油助威,场面热闹非凡。放风筝则多在春季进行,皇室成员在宫中的空旷场地放风筝,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天空中飘荡,为宫廷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故宫生活志》为我们打开了明清皇家日常生活的大门。从宫廷萌宠的可爱故事,到宫廷美食的精致奢华,再到从宫廷娱乐的丰富多彩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生动展现了紫禁城内独有的烟火气。它让我们看到,在那庄严肃穆的故宫背后,有着与现代人一样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只不过他们的生活被赋予了皇家的色彩。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们对古代宫廷生活的好奇心,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故宫中每一处角落除了恢宏的大历史外,还有着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史。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吴越配资平台正规
发布于:北京市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