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董明珠再放 “狠话”:聚焦主业才是企业家的必修课炒股公司
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深圳企业家闭门会及高净值研究院活动中直言:“有些人一有点小钱就搞小三小四,哪还有心思搞企业?能把企业搞好才叫怪!” 这番犀利言论迅速引发热议,再次展现了她作为 “铁娘子” 对商业本质的深刻认知。
71 岁的董明珠自 1990 年加入格力以来,始终将 “专注” 刻进企业基因。她在会上强调,经营企业如同 “跑马拉松”,需心无旁骛:“除了‘格力’两个字,其他事我都不管。和朋友聊天谈到格力我就来劲,谈别的我都要打瞌睡。” 这种近乎 “偏执” 的专注,正是格力从区域空调厂蜕变为世界 500 强企业的核心密码。
二、私德与企业:看似个人选择,实则影响深远
董明珠的批评直击商界痛点:当企业家将精力耗散在私人生活的 “一地鸡毛” 中,企业发展必然受冲击。她指出,“小三小四” 不仅损害个人声誉,更会导致决策分心、团队凝聚力下降,甚至引发法律风险与信任危机。
(一)精力分配的 “零和游戏”
企业管理需要持续投入时间与心力,从技术研发到市场布局,每个环节都容不得懈怠。董明珠以自身为例,33 年如一日扎根格力,带领团队建立 16 个研究院、掌握 38 项 “国际领先” 技术。反观部分企业家,陷入情感纠葛后,轻则频繁缺席战略会议,重则因财产分割、股权纠纷等问题拖累企业 —— 近年多起上市公司实控人婚变导致股价暴跌的案例,便是警钟。
(二)品牌形象的 “连锁反应”
在公众眼中,企业家形象与企业品牌高度绑定。董明珠坚持 “和谐是斗争出来的”,认为企业家作为公众人物,私德失守会直接动摇合作伙伴与消费者的信心。正如她所言:“如果老板自己都管不好,凭什么让员工信服、让市场信任?”
三、争议背后:是 “毒舌” 还是 “清醒剂”?
面对 “是否干涉企业家私生活” 的质疑,董明珠明确划清边界:“我不是批判个人情感,而是从企业经营角度提醒 ——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这番表态收获大量点赞,网友直言:“比‘搞小三’更可怕的,是管理者对事业的‘分心’。”
(一)企业家精神的 “返璞归真”
在流量至上、急功近利的商业环境中,董明珠的 “专注论” 恰似一股清流。她用格力的实践证明:30 年不涉足房地产、不搞资本炒作,坚守制造业初心,才成就了格力连续 16 年全球空调销量第一的神话。这种 “笨功夫”,恰恰是当下商界稀缺的品质。
(二)女性管理者的 “破局之声”
作为商界少数女性领袖,董明珠的批判更具象征意义。她打破 “女性必输在精力分配” 的偏见,以 “工作即生活” 的状态证明:专注无关性别,而在于对事业的敬畏。当部分男性企业家将私生活混乱视为 “成功标志” 时,她用 33 年的专注,打脸了这种畸形价值观。
四、给企业家的 “三问”:你真的够专注吗?
董明珠的言论,本质上是对企业家精神的叩问:
(一)是否分得清 “主次”?
面对财富与权力的诱惑,能否坚守 “企业利益高于个人享受”?董明珠拒绝亲哥哥走后门拿经销指标、放弃百万年薪投身格力的过往,早已给出答案 —— 真正的企业家,永远把 “做事业” 放在 “享生活” 之前。
(二)能否扛得住 “诱惑”?
从多元化扩张到资本游戏,商业世界充满诱惑。格力并非没机会涉足暴利行业,但董明珠始终强调:“格力的字典里没有‘差不多’,要做就做极致。” 这种专注力,正是抵御浮躁的 “定海神针”。
(三)是否担得起 “责任”?
企业背后是无数员工的生计、合作伙伴的信任与消费者的期待。董明珠那句 “搞小三小四还能搞好企业才怪”,背后是对社会责任的清醒认知 —— 企业家的 “人设” 崩塌,砸的可能是成千上万人的饭碗。
结语:当 “专注” 成为稀缺品
在 “快钱” 盛行的时代,董明珠的直言不讳看似刺耳,却道破了商业的本质:任何领域的成功,都始于对目标的专注与坚守。对企业家而言,与其在情感琐事中消耗能量,不如像董明珠那样,把全部热情注入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与团队建设中 —— 毕竟,能让企业走得更远的,从来不是 “情场手腕”,而是 “商场硬功”。
正如网友所言:“董明珠骂的不是‘小三小四’炒股公司,而是那些忘了初心的管理者。” 当专注成为稀缺品,她的声音,值得每个商业从业者深思。
益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